膠東在線6月20日訊(記者 欒雪 通訊員 李成修 王婧)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十個節(jié)日。夏至的到來,標志著炎熱的夏季正式來臨,氣溫逐漸升高,雨水逐漸增多,濕邪、暑邪亦逐漸壯大。煙臺毓璜頂醫(yī)院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科萊山院區(qū)主治醫(yī)師張雅文表示,從中醫(yī)理論角度來看,夏至是陽氣最旺盛的時節(jié)。因此,養(yǎng)生需要順應夏季的氣候特點,達到陰陽平衡、身心健康的目的。

張雅文(左4)與團隊在查房
《黃帝內經》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夏季三月,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植物生長旺盛。夏季晝長夜短,人也應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guī)律,宜晚睡(不超過23點)早起(如6點左右),使氣機暢達、通泄自如,以順應陽氣生發(fā)。午時(11-13點)可小憩“子午覺”,以調養(yǎng)心神,平衡陰陽。
在飲食上,張雅文認為應清淡飲食,健運脾胃!饵S帝內經》云“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之。其日戊己。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夏至之后,雨水漸多,加之高溫天氣,濕熱交蒸,人易感受暑濕之邪。脾屬太陰,喜燥惡濕,若濕邪困脾,則脾氣不能正常運化導致肌體水濕停聚,應多食用清熱解暑、健脾利濕之品,如荷葉粥、薏米紅豆粥、綠豆湯等。同時需注意,夏至天氣炎熱,忌貪涼飲冷,如冰鎮(zhèn)飲料、冰淇淋等,過量使用易損失脾胃陽氣,導致腹痛、腹瀉,尤其對消化系統(tǒng)尚未健全的小兒和臟腑功能衰退的老人更為不利。
“夏季與心相應,故夏季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心。”張雅文說,養(yǎng)心要注意精神調攝、保持愉悅心情,避免煩躁、憤怒等情緒。“汗為心之液,夏季宜適當運動、排汗,使體內郁熱外散,避免空調過度抑制排汗。出汗后忌立即沖冷水澡或直吹空調,以防‘虛邪賊風’入侵引發(fā)面癱、關節(jié)痛等。”
此外,夏至陽氣旺盛,正是補充陽氣的好時節(jié),市民可考慮艾灸補陽的方法,如陽虛明顯者,可選擇督灸、臍灸、雷火灸;如肺氣虛寒的患者可以通過艾灸肺俞、天突、定喘、關元等穴位,可達到溫肺散寒的作用,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艾灸之后,毛孔開張,建議不要馬上淋浴,注意避風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