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平區(qū)龍泉鎮(zhèn)西臺村黨支部書記王文明
膠東在線8月2日訊(記者 鄔勇 通訊員 牟祖軒)“小窮疃,小窮疃,收的麥子不夠一火管……”早些年龍泉鎮(zhèn)流傳的這句民謠里所說的“小窮疃”,指的就是西臺村。但是從2019年開始,西臺村黨支部在書記王文明帶領下領辦了合作社,并成為龍泉鎮(zhèn)示范村,西臺村的名字就不間斷地在全鎮(zhèn)的大會小會上亮相,活躍在報紙、網(wǎng)絡、電視上,西臺村一時間“草根”逆襲成“網(wǎng)紅”,村黨支部書記王文明也被龍泉的村干部們稱為“悶聲干大事”的老黃牛。2021年,王文明獲得“煙臺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稱號。

“包辦”當中有民主,“放心”之處見齊心
早在全市推廣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之前,從事了十幾年水果收購生意的王文明就一直覺得大棚櫻桃種植是個好項目,風險低、銷路廣、收益高,但是建大棚需要大量土地,他每天路過村里劃成小塊的菜園就琢磨,櫻桃大棚的土建過程、資金成本、苗木采購渠道、后期管理技術,幾個月以來早已盤算了無數(shù)遍,能不能把各家零散的菜園整合起來,建幾個櫻桃大棚?2019年,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東風”一來,西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工作就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農(nóng)令時節(jié)不等人,要趕在秋天之前把大棚建起來,就得趕緊著手。于是,王文明決定將工作壓茬推進,白天,帶領支部委員外出考察建材、苗木,對比品質和價格,晚上就把村里德高望重有威信、敢想敢干有思路的黨員們召集到一起開會討論,從黃昏到凌晨,在西臺村的會議室里,繚繞的煙霧下已看不清人臉,只能聽到聲音沙啞的討論,時不時摻雜著幾句激烈的爭吵,這樣的情景,一直持續(xù)了整整11個晚上。
經(jīng)過民主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合作社前景好毋庸置疑,但靠給群眾畫大餅,憑一張嘴去動員群眾,困難重重,這些道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王文明又何嘗不知。“要讓群眾信服,就得拿出決心和誠意”,當時,王文明剛收回了一筆60多萬元的蘋果款,他當即拿出來,流轉了村民的20畝閑置土地,把合作社的攤子先支起來,把架勢先擺出來。

2019年4月2日,18輛13米長的大掛車停在了西臺村村口,車上載著的是650棵櫻桃豐產(chǎn)樹,這樣的豐產(chǎn)樹經(jīng)過一年樹木養(yǎng)護后,第二年就可以結果。4月26日,西臺村召開全體村民參加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動員大會,此時,在村口處,650棵櫻桃樹已經(jīng)被綁好了拉樹的布條,地頭鋪著平整的的灌溉管帶,大棚的磚頭也已經(jīng)砌起了1米高。會上王文明向全體村民宣讀了合作社章程,并現(xiàn)場接受群眾答疑。截至5月10日,僅半個月的時間,合作社入社社員就達到360人,占全村村民的86%,現(xiàn)金入股153萬元,全村村民共流轉出100畝土地交給合作社使用,有的村民把1個月后就能成熟收割的麥地交了出來,他們說:“我們也干不動了,把地交給合作社,我們就不管了”。而此后,在建大棚、栽樹苗時,只要大喇叭一廣播,全村壯年勞力全部出動,村民們說:“這是給我們自己干活呢,我們可不得賣力嘛!”
真心實意謀發(fā)展,精打細算過日子
其他村的村干部都羨慕王文明,說西臺村的老百姓聽話,支部怎么說就怎么干?衫习傩諡槭裁催@么“聽話”,王文明的心里像明鏡一樣。
十幾年前,西臺村山上沒有井,澆地和百姓吃水都是靠外村水庫的水,缺水嚴重。2007年王文明上任后,通過多方關系,協(xié)調工程隊到村勘探測量,施工方擔心村里沒有錢會拖欠工程款,他說“錢是我的事,你們只管干活!”,拿出自己的積蓄墊資7萬元在山上打出兩眼大水井,解決了全村的免費自流水灌溉,硬化了3000多米的上山路,使西臺村成為十里八鄉(xiāng)羨慕的對象。而這,也讓群眾對王文明更加信任和信服。

王文明經(jīng)常對合作社的社員說:“合作社要盈利,就必須要精打細算,得把集體的活當做自家的活!睘榱斯(jié)省樹苗采購成本,王文明親自去乳山、蓬萊、萊州看苗木、砍價格,在同品質櫻桃豐產(chǎn)樹市場均價1000多元的情況下,他采購的價格為700元,僅采購樹苗這一項就節(jié)省了近20萬元。大棚建設過程中,打地基需要大量的磚頭瓦塊,于是村黨支部就把村民房前屋后沒用的碎磚亂瓦全部清運出來,變廢為寶成為建地基的石材,既節(jié)省了成本,也整治了環(huán)境!昂献魃缂铱诖,哪兒哪兒都用錢,一松一緊就能差出不少,這里省點,那里省點,時間長了就省得多了,日子不就是這么過好的嘛!”王文明笑著說。大棚的土建工程費心費力,但人工更是重頭支出,如果能夠節(jié)約人工成本,省下來的錢足夠再建個大棚了,想到這,王文明心疼起錢來。為了不耽誤時間,同時節(jié)約資金,王文明動員村干部和30多名社員自己動手干,能多出一份力的就少出一份錢,盤算下來,6個大棚僅支付了40萬元的人工費用,比外包的人工費至少節(jié)省50%以上。
干部做給群眾看,一級帶著一級干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平日里性格溫和的王文明從不對老百姓發(fā)火,但是對“兩委”成員要求卻非常嚴格,特別是在帶領黨員群眾發(fā)展合作社的過程中,他清楚地認識到,村干部的作風什么樣,直接關系群眾對支部、對合作社的信任程度,村集體能不能發(fā)展、村務工作能不能干長遠,干部作風是第一位的。

為此,王文明就給村干部定下了“不得聚眾飲酒、不得打麻將賭博、不得吃拿卡要、不得公款吃喝、不得醉酒辦事”“五個不得”和“必須時刻不忘學習、必須以集體為重、必須辦事公平公道、必須有責任心”“四個必須”,亮明村干部的行為準則。老百姓看村書記信得過、村干部打得住,自然對村里各項事業(yè)都充分支持。
王文明深知,村子下步要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要穩(wěn)定,穩(wěn)定的前提就是讓村風民風好起來,讓群眾生活幸福起來。他先后投入10萬多元,建立農(nóng)家書屋,全天向村民免費開放;邀請市區(qū)專家到村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和講座16場次,培訓群眾100人次,切實提高村民的技術水平和致富能力;投資20多萬元,在村中心建成800多平米的體育廣場和乒乓球、籃球場地,一改村里以往晚上打麻將、打撲克的閑散作息,文明和諧的新風尚在村子中蔚然成風。